• 多彩联盟

  • 专题专栏

    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 :从边缘性人格探究问题表象,呼唤平等与尊重

    发布时间 :2023/3/30 15:37:01来源:本站 阅读人数 :

    来源 :某


    关于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 ,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:

    1980年12月8日晚,著名歌手约翰列侬,在自家公寓前,给粉丝马克查普曼签完名 ,转身开门之际,谁也没想到,这个粉丝掏出枪,用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遮掩 ,朝列侬连开5枪。然后 ,从容坐在街边,读起这本小说。事后,他对警察说,“这本书是写我的 ,我就是霍尔顿 。”

    这是一本怎样的小说?它讲述了16岁中学生霍尔顿 ,被学校开除后,在纽约游荡了1天2夜。这期间,他很自由:住小旅店、逛夜总会……小说一度受青少年们的追捧,好多人模仿霍尔顿 ,认为他道出了自己的心声。

    这是作者J.D.塞林格有生之年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。他因这部小说成为传奇,又因避世隐居而成为传说 。成名后,塞林格在美国郊区买了一块90多英亩土地 ,盖起一座房子,拒绝拜访,装上警报器 ,不和任何人“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”,过起小说里霍尔顿梦想的生活,直到91岁去世。

    这样一位作者 ,写出这样一部小说,小说故事虽简单,但内涵深刻 。主人公霍尔顿 ,表面是个不求上进的问题少年,面对纷繁复杂的外界,他愤世嫉俗又处处碰壁 ,在一系列经历后,逐渐找到自我,心灵安宁。霍尔顿演绎了一个青少年迈向社会时,所经历的迷茫、反叛 、逃离与觉醒,对今天的很多人都有借鉴意义。

    从小说表现方式诠释一位问题少年的表象

    青春期,由儿童到成人的过渡,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 。霍尔顿就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,此时的他,以自我为中心,敏感脆弱、反叛迷惘,厌恶成人世界又想融入,但不得要领。

     粗俗的语言 ,隐藏真实的表达

    读完《守望者》,很多人印象深刻的,就是它第一人称叙述中粗俗的表达,有些甚至是咒骂,但也正是这些带情绪的表达 ,让读者对主人公感同身受,产生共鸣 。

    (离开学校的那晚)我使出全身力气大喊 :‘好好睡吧,你们这些窝囊废!’我敢打赌,我把这一层楼的杂种全都喊醒了。不知哪个混蛋,在楼梯上扔了一地花生皮,我他妈的差点儿摔断我的混账脖子 。

    “假模假式” 、“伪君子” 、“他妈的”是霍尔顿的口头语,他经常用它们形容成年人。哪怕当历史老师夸他父母是“再好没有”的人时 ,他也“打心眼里讨厌这个词 ,完全是假模假式,心里作呕” 。

    这样的语言表达,表面上是对成人世界的厌恶和解构,实际是习惯性隐藏自己的感受,寻求与外界平等的地位,在受伤之前先在气势上打败对方 ,试图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。

     出格的行为,对外界试探

    无论是在学校,还是去纽约晃荡的时光 ,霍尔顿一直在尝试跟自己年龄不符的行为。

    · 他在火车上,对同学的母亲谎报名字和年龄;

    · 去酒吧喝酒,又说周围人“粗俗不堪”;

    · 在宾馆招妓,最后却讹钱被打……

    在我看来 ,霍尔顿的种种行为,幼稚又矛盾。一方面想融入成人世界,让自己是个大人模样 ;另一方面 ,又把握不了成人世界的规则,对其嗤之以鼻。于是,他认定成人世界是虚伪 、堕落的。

    其实,这正是青少年迈向成人世界的一个阶段 ,厌恶的同时又渴望认同,不被认同,就假装排斥,然后暗自疗伤 。

    逃避的心理,拒绝受伤

    每个青少年,在某个时期  ,都有一次离家出走、远走高飞的冲动。源于他们面对眼前问题,无力解决,于是想停止进步,退回到童年的安全状态,这其实是一种逃避 。

    “我打定主意 ,决计远走高飞。决意不再回家,也不再到另一个混账学校去念书了……到西部去,那儿没有人认识我 ,我可以随便找个工作,反正只要人家不认识我、我也不认识人家就成……我还可以装作一个又聋又哑的人  ,谁都不会来打扰我……这样想着,我兴奋得要命。”

    霍尔顿之所以想去西部 ,因为面对现实挫折、人际关系难题,即使他已折腾地筋疲力尽,依然找不到突破口。既然找不到办法,就躲起来。

    青春期的霍尔顿 ,无论从语言、行为还是心理,无不显示出这个阶段常有的彷徨与迷惘。小说把这些一一讲述出来,一方面增加了青少年读者们的共鸣,另一方面 ,更加引发社会对这一阶段的青少年,以及这一类型人格的认识和思考。

    “边缘型人格障碍”解释一种被忽视的病

    初读《守望者》,很多人不理解,甚至是没有耐心读下去:主人公霍尔顿,到底为什么这么爱碎碎念,满嘴粗话,对一切都不满意,动不动就吐槽全世界?这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?

    而且,除了前面讲的那些问题,霍尔顿在接人待物 、所作所为上,更是让人不可理喻 。

    他跟老萨丽约个会,突然就想跟她私奔,撺掇她一起去有森林小溪的地方过美好生活 ,被一口回绝后,他恼羞成怒,立马翻脸说人家“真是讨人厌极了”;人家生气,他先是“疯子似的道歉”,后又放声大笑起来,反思完又“不知道为什么要跟她来这一套” ,最后自我总结“我真是个疯子”。

    在霍尔顿这里,即便是好话,也不正经说 。他夸舍友口哨吹的好,说“这个婊子养的吹起口哨来,可比谁都好”;他夸姑娘长得好看,硬说成“真是个漂亮的狗杂种” ;他无论是赞美还是骂人,口头语都是“Fuck”; 他动不动就心烦,总是没法集中思想……

    心理学领域有一种人格障碍,叫“边缘型人格障碍”:一种人际关系、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稳定以及显著冲突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 。因为介于健康、忧郁症、精神官能症、精神病四者之间的边缘,所以称“边缘人格”。这种人格障碍 ,通常开始于青少年时期前后 ,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,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 ,做出伤己伤人的行为。

    很多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 ,都有一个艰辛的童年,或缺爱,或被虐、被遗弃,或遭情绪极不稳定父母的影响 ,导致缺乏安全感 ,人格极不稳定。小说主人公霍尔顿,就是个典型患者 。

    他的父母“很容易生气”,尤其母亲 ,动不动就情绪暴躁 ,在小儿子也就是霍尔顿的弟弟不幸去世后,情况更严重 。这种家庭环境,造成霍尔顿在亲密关系上 ,无法形成一种稳定状态 ,经常产生冲突,但对亲密感又有一种高需求 ,使他对人既依赖又充满敌意。

    他跟老萨丽约会 ,正火热时,会把对方想象成自己理想的另一半,即使事实上他也知道两人根本不合适 ,然后就要求建立更亲密的关系,一旦遭到拒绝,他立马表现出不恰当的愤怒,甚至贬低 、挖苦对方,把对方说的一钱不值。

    除了在亲密关系上常有冲突,边缘型人格患者的“分离焦虑”还十分明显 ,他们很怕孤独和被抛弃,缺乏自我安慰能力,只能用各种刺激性行为,来排遣空虚孤独。这就是为什么  ,霍尔顿被开除出校后,不回家 ,而是去住小旅馆 、逛夜店、滥交女友、酗酒招妓……

    边缘型人格患者 ,在自我认同感上紊乱 ,常充满自我厌恶和憎恨 。就像霍尔顿,通篇无数次说“我真是个疯子”“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”,这种自我认知,在人际关系和生活中 ,难免遭遇各种矛盾和冲突。

    他们经常感到被误解,所以不轻易说出真实想法 ;时常觉得孤独空虚,对挫折耐受性差 ,动不动就逃离;渴望良好的人际关系,但总是爱而不得 ,然后就会情绪不稳定,如此恶性循环。

    其实 ,现实生活中,这种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很常见 ,只是他们平时看起来 ,跟正常人似乎没什么两样,别人难以确定 ,自己也不愿承认,就成了一种被忽视的病。被忽视的后果,就是不治疗 ,导致当事人越来越痛苦,而和他们相处的人也很累、很困惑。

    小说中,霍尔顿的妹妹菲芘,某种意义上 ,算是一剂良药 。得知哥哥霍尔顿要远走高飞去西部后,菲芘拖着行李箱出现在车站,执拗地要跟他一起去 ,这时 ,霍尔顿却坚定地说,“我改了主意 ,哪儿也不去了。”然后带着菲芘去动物园玩 。

    此时的霍尔顿,“突然间 ,变得他妈的那么快乐……险些他妈的大嚷大叫起来,心里实在快乐极了。”

    其实,去西部只是逃避,因为在当下,霍尔顿觉得处处被抛弃被拒绝,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,但是,妹妹的出现 ,拯救了他,他意识到自己没被抛弃,还是有人理解他 ,并想守护他 。所以,即使面对倾盆大雨,身上都湿透了 ,他还是突然变得很快乐,觉得菲芘“看去真他妈的好看极了” 。

    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一位神秘作者的风貌和内心

    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塑造,与作者塞林格的创作心理 ,有很大关系。某种意义上,霍尔顿可以说,是作者在小说里的“自画像投射”。

    跟霍尔顿相似 ,塞林格读书时,曾三次辍学 。后来因为喜欢写作 ,发表了一些短篇 ,有了一点名气后,就隐居起来 。

    小说里 ,霍尔顿最终没去西部,但现实中的塞林格 ,却实现了这一“理想”,越隐越深,神秘得不行。他不见生人,偶尔去买东西,有人招呼,他拔腿就跑;拒绝刊登自己的照片,拒绝把自己的作品拍成电影……

    塞林格的女儿写过一本回忆录,提及父亲晚年生活,有很多怪癖 :他喜欢喝自己的尿、经常一动不动地冥想、坐进一个怪木盒里治病……

    这已经是一种典型的边缘型人格症状。其他作家,当作品被认可后,多半趁热打铁更上一层,而塞林格却选择躲起来,虽然还在写作,但就是不肯拿出来发表。

    他的说法是,“不再出书使我得到了一种美妙的宁静,非常平和,真的 。出版是对我的隐私的一种严重侵犯。我喜欢写作,不过 ,我只是为自己和自己的快乐而写作。”

    所以,想通过作品探究作者的性格 ,在塞林格出版的为数不多的作品里,长篇小说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就显得更加珍贵。

    小说里,塞林格通过对霍尔顿的刻画 ,为自己内心的痛苦找到了发泄和补偿,甚至是那种超越了痛苦之上的补偿机制。

    表现在 ,虽然在现实世界中,塞林格隐居起来 ,不给任何人理解他、接纳他的机会 ,但在小说故事最后,他给霍尔顿安排了一个温暖的结局:他没有离开,而是守着妹妹,做彼此的“守望者” 。

    可以说,塞林格本身的性格,成就了这部作品 ,也成就了它独特的文学价值,其内在因素跟塞林格的经历、成长 、思想有很大关系。塞林格就是在边缘型人格障碍中成长起来的 ,而这,也成为他创作的源泉。

    现实关照 :为边缘性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

    小说《守望者》,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,向读者讲述了一个青少年霍尔顿的所思所想,表面叛逆的背后 ,其实藏着一个问题少年在迈向成人世界时的困惑 、彷徨 、无助,和寻求帮助的渴望。

    在我看来,透过青春期少年的反叛表面,多彩联盟更应该关注的,是如何帮助这种人格阶段的孩子正确度过这个时期,为他们构建良好的内外环境。

    外部环境上,重视关爱 、平等、尊重

    小说中,霍尔顿的父母是缺席的,没有交流,更谈不上关爱 ,他们不了解霍尔顿,只希望他能好好学习 ,将来出人头地 、开凯迪拉克;在学校里,霍尔顿经常被同学欺辱,却不敢正面回击,得不到足够的尊重;在社会上,他更是觉得成人世界虚伪冷漠 ,找不到平等 。

    面对这样的家庭、学校 、社会环境,任何一个三观正处于形成期的青少年,都难免彷徨 。

    不要等到出了问题才来重视 ,每一个青春期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。它警醒多彩联盟,平时应该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状态  ,家庭多提供关爱,学校要教育互相尊重 ,社会应该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。

     内部环境上,建立一个真诚沟通的渠道

    主人公霍尔顿,虽然表面上对学校、老师 、家长充满敌意,但内心深处 ,渴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关注,希望跟他们真诚的沟通,以解决心中困惑 。

    就像,他跟老师安多里尼先生交谈完,一开始本来很感谢这位老师,觉得“他待我非常好”“我这么晚打电话给他,他却一点不见怪”“他一点不怕麻烦,给了我很多忠告”等等,正要认真思考老师给的那些忠告,直到晚上睡觉,才发现这个老师有同性恋举动,他立马弹跳起来 ,认为成人世界果然充满伪君子。

    青少年时期,是身心成长的一个特殊时期 ,何况又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,居高临下、简单粗暴式教育对他们只会适得其反,很多时候 ,他们虽表面顺从但内心不服 。

    要注意真诚平等地沟通,了解他们的实际想法,找到情感共鸣 ,才能对症下药,从源头解决问题 。

    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可以说是蕴含了现实意义的经典小说,时读时新 。边缘型人格患者读它 ,可以找到共鸣,再从霍尔顿的变化中反思,为自己的改变与成长提供借鉴;其他人读它,能更深入地理解这种心理,然后,用这把钥匙打开他们困惑的心门。

     


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    联系电话:0817-6270399

    联系地址: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沙溪街道张飞北路盘龙怡苑2幢2层1号

    联系邮箱 :lzzhonghongxuan@163.com

    • 官方微信

    • 官方微博

    Copyright © 2021 多彩联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备案号:蜀ICP备2022024441号-1川公网安备 51010802001107号技术支持:
  • XML地图